美術系

TEL:04-23590447

美術系網站

1983  美術學系成立

1995  美術研究所碩士班成立

2003  設立碩士在職專班

成立緣起

東海大學美術系成立於1983年,為中南部大學中第一所成立美術系的學校,蔣勳先生為創系主任,以東海獨特的人文精神,培育優秀且涵養厚實的藝術人才。此後於1995年開設「美術學系碩士班」、2003年「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5年「美術學系進修學士班」相繼設立, 2007年「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成立,整合美術、建築、工業設計、景觀與音樂等五系,提供更多跨領域學習的課程。

系所特色

本系自創系以來即力求多元化的導向,以期開拓學習環境的視域,及提供豐富的專業訓練和當代資訊。開放自由的學風,並以進階方式逐步提升創作技能的圓熟,同時在理論研究基礎方面加強東西方美學、藝術史的知識與訓練。而課程的內容亦兼顧文學、電影、音樂、戲劇、哲學、歷史、心理學、社會學等各領域的特色,更使得本系學生的美學思考與人文素養有更深厚的訓練和跨領域的發展空間。分組之後的小班制上課品質,不僅給予學生個別指導的實質與關懷,更積極調整美術展覽策劃與行政實習課程,強化學生日後於藝術策劃、藝術評論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師生之間建立起有如家庭般的情誼,而強調創作性格的自由發展,鼓勵並肯定學生追求個人獨特、卓越與包容的心志,希望藉由人文學風濃厚的校園,將藝術朝向人性與人文內涵的發展,並藉由創藝學院的設立,超越系所的限制,使學院內各系師生的優質互動共同提升藝術、設計、環境領域富新時代競爭力的發展特色。

東海大學美術系擁有完善的硬體設施空間及美術專業教室,自創系以來力求多元 化的藝術教育導向,提倡自由的學風,尊古啟新,創造專業的學習環境,開拓學生寬廣的視域。除了重點階梯課程可以逐步提升創作技能的圓熟,更輔以新時代特色的選修課程,同時加強東西方美學、中西藝術史的知識與訓練,使得本系學生的美學思考與人文素養有更深厚的訓練和跨領域的發展空間。在美術創作的專業領域上,水墨、膠彩、西畫、雕塑等皆有獨特的發展方向,其中膠彩領域課程更是台灣膠彩教育的標竿系所。同時為使學生未來有更寬廣之性向發展,創造更完整的藝術生態,亦建立藝術策畫和中介人才的培育機制。

美術系提供專業藝術創作教育,除東西方傳統技法及創作思維之訓練外,佐以豐富的藝術史和當代理論及資訊。此外由美術系管理的「東海大學藝術中心」、「東海43號—創藝實習中心」、「美術系館A+ 藝術空間」、「芳華廳藝術空間」、「圖書館藝術空間」提供充分的職能訓練和實習展覽空間,並兼顧藝術策劃和管理人才之培育,因應當代藝術及創意產業人才需求趨勢。

學士班發展方向與課程特色

創作教學兼顧東、西方媒材之運用,提供從基礎到進階課程之訓練。專業課程有水墨、膠彩、西畫、雕塑、複合媒體、理論為主修方向,各主修領域提供完善的配套課程,鼓勵多元發展。理論方面,不僅強調東西方藝術史之研究基礎,並積極提供美學、藝術行政概論與實習等課程,作為學生日後走向藝術策劃、藝術評論與文化創意產業之培養。

本系創系以來,一直秉持著「小而美、精且通」的原則,貫徹人本的教學理念。大學部課程的特色主要呈現於三個面向:建立古典的聯繫、拓展當代的視野與掌握未來的趨勢。在古典的聯繫面向,本系提供了西畫、水墨、膠彩、雕塑與複合媒體的完整學程訓練。在拓展當代視野的方面,並提供諸如藝術行政概論與實習、數位影像及動漫畫劇本創作、創意工坊課程、電影和劇場認知等選修課程,期能使學生對於當代藝術的種種面向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鼓勵優秀高年級學生上修研究所課程,畢業後進而攻讀研究所,擴大藝術視野及專業職能。

碩士班發展方向與課程特色

以「藝術創作」包含膠彩、水墨、西畫、雕塑與「藝術策劃與管理」等領域,輔以美術史、當代藝術理論、藝術評論、藝術專業職能講座等理論課程,相互呼應,培育優秀的創作、策劃、評論人才。「藝術創作」除了東西方繪畫創作研究,亦鼓勵以當代為出發的創作議題和跨領域的藝術形式。另「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及「東海43號-創藝實習中心」的營運管理,亦由研究生及大學部學生組成的實習工作團隊擔負藝術行政相關事務,強調實作經驗,避免形成概念理想和實務操作上的落差。

師資陣容

本系的專兼任教師陣容堅強,涵括資深及青壯輩的世代,具有國內外之碩博士學位,在藝術創作、學術研究與展覽規劃的領域上皆有傑出表現,更具備高度的專業素養與教學熱忱。此外,每年均延攬中國、日本及國際知名藝術家、學者及策展人擔任短期客座或工坊教師,以擴大學生學習的範疇和視野。

未來發展

本系藝術人才培育除以藝術創作為主軸外,全人式的教育方針,使培養出來的學生亦能勝任其他人文領域的工作,歷年來於本系所畢業的校友除持續創作,並成為當今藝壇新秀而廣受矚目外,分散在各級學校任教,或於設計界、出版業、傳播界以及藝術行政工作等領域皆卓然有成。

未來將延伸東海人文藝術的傳統優勢,並在創藝學院的整合之下,持續增加跨校際、國際等交流活動,積極提升學生在校內外的學習及跨領域的實習機會與潛力,增強學生掌握時代脈動的能力。本系學生除了在創作領域外,於設計、文學、戲劇、民俗、音樂、哲學、社會學等層面皆有傑出且活潑的發展潛力。將來藉由創藝學院的整合,貫穿各個學域的知識,如培養音樂欣賞的素養、建築及工業設計的邏輯思維、景觀的環境意識,培養出更具有創意的跨領域專業人才。

招生資訊

東海美術系學士班、進修學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招生資訊,及推廣教育部學分班招生資訊,詳見美術系網站:http://fineart.thu.edu.tw/

1989  工業設計學系成立

1999  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班成立

2012 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成立

 

秉承「求真、篤信、力行」校訓,座落於台中市西郊大肚山腰,占地140公頃,有修竹茂林之盛,環境清幽的東海大學,民國七十八年於中部地區率先成立第一所的工業設計系。

自創系以來,東海工設系師生均有旺盛的企圖心,希望在學術上探索、研 究,進而進入實踐、實作的領域。期許以設計為主幹,修持文化素養,時做本土省思,應用科技,創新生活,並寄望造就之學生能獨樹一幟,在學生進入社會之 後能善用創造行為,融合台灣工業,走向世界舞臺。

近年面對遽變的時代更迭,設計環境與其條件嚴苛的挑戰,拓展新的設計理念實為刻不容緩。因此,研究所碩士班於八十八學年度成立,逐步落實高等設計教育理念。研究所以培育學生具有設計整合、應用及知識創新等能力為目標,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積極進取、溝通協調、解決問題、創新能力之領導人才。期許學生除了具有卓越的技術專業外,更具有符合當代產業及科技發展的宏觀,擁有均衡的知識判斷和分析綜合能力,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重要人才。為因應未來產業發展趨勢與產業結構更迭的跨領域專業需求,民國101學年度開始招收碩士在職專班,提供產業設計開發、相關部門經理人及管理階層一個學習管道,以培育具實務經驗之業界學生,以期在工業設計、設計經營管理、數位與媒體設計等相關領域成為設計創意、科技應用、創新及知識管理之佼佼者。

工業設計的教育與研究已普遍受國際社會所重視,並被視為國家拓展經濟的原動力之一。尤其在行政院所推動之「創意產業」中,工業設計更是核心價值之一,除了可以帶動產業升級外,也能提昇產品的競爭能力。換言之,工業設計是現代國家工業升級重要的推動力量,因此,這方面人才培養乃當務之急。

未來展望

東海大學鄰近「台中科學工業園區」、「台中工業區」,此外,政府預訂在中部設置「台中軟體工業園區」、「台中航太工業園區」、「台中創業園區」等,勢必能夠帶動傳統產業協力合作的商機,有助產業的升級轉型,並促進就業市場與人才回流中部。而身處上述諸園區核心地理位置的高等教育學府-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所,當然義不容辭、積極地在協助提昇中部產業升級、轉型的過程扮演重要的角色。

東海工設因地理位置之優勢,將以學校現有資源為基礎,結合鄰近的產業界暨民間團體與財團法人等資源,以整備中部地區設計相關人才養成環境。此外,更可藉此與產業界密切結合,增加學生之工作經歷,提昇就業機會。

在中部地區產業發展之同時,結合文化創意產業之扎根,設計人才之需求,將會急速增加。所以,東海工設培育之大學部、研究所學生,將提供中部地區企業整合、跨越領域培育所需之設計人才。

教學特色

(一)小而精緻

本系採小班精緻教學,大學部每年招收新生約35位,學生總數約140名,師生比例1:16,師生互動良好。在專業設計課程方面,除了理論課程講授外,並配合實作課程,訓練學生將設計創意轉換成實體物件之能力。在師資方面,設計課由三位教授同堂(或分組)指導,讓學生可就每位老師的不同領域進行討論以激發其創造思考能力,並加強有關藝術造形與工程、製造之知識和訓練。

 

(二)跨領域學習

本系之課程安排與教學方式,乃經全體教授悉心設計,期使學生兼具專業的訓練及創新的理念,並隨時經由實習,親自動手、腦體會設計過程,務使本系學生兼具科學、工程、市場與藝術之厚實基礎。在務實面,本系積極與廠商及公會建教合作,吸取實務經驗,以便師生能瞭解資訊、引領時代潮流。

 

(三)創新與創意

本系每年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及設計工作營,傳達最新之流行風潮與資訊。在設計工作營中,藉由小組腦力激盪的方式,激發出更多的創意;在個別討論中,與外籍設計師一對一的溝通,提升學生更大的想像空間。經由專家學者與設計師概念的啟發,培養學生具國際觀、更多元化、更活潑之設計思維。

核心課程

大一課程:由設計基礎、工程圖學、表現技法、工廠實習等基本設計及材料訓練,奠定學生基本的設計概念,同時導以工業設計概論、設計史等課程,以建立工業設計的基本觀念,並培養學生之人文內涵與空間認知,以為未來學習之根基。

大二課程:導入產品設計概念,將構想和創意具體化;對材料與製造程序作基本訓練,並培養造形、色彩計畫、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設計工學的能力,將設計的過程做完整的連貫。

大三課程:培養更成熟的產品開發之能力,藉由設計方法、機構學、人因工程(人機介面) ,強化產品大量生產的可行性,並考慮產品、環境、人文與科技的交互作用,訓練學生對產品開發做多角度的思考。

大四課程:畢業專題旨在訓練學生將大一~大三年所學付諸實現,並綜合應用於實務設計中。使學生由產品企劃、意念展開,以迄精緻模型製作、展示,將設計由創意至量產商品化,完整的應用於設計專題中,以充分發揮所學。

畢業出路

近年來由於消費者意識高漲,產業型態也出現重大轉變。隨著產品越來越講究美感經驗的使用,工業設計變成當代產業的新顯學,成為引領台灣產品的主導者。在這樣的經濟氛圍下,工業設計已儼然成為未來發展的契機。

本系所充份掌握時代脈動,注重多元化設計力培育,理論與實務並用,強調跨領域之協同設計與合作,橫跨設計、技術、管理、市場行銷,競爭機會極佳。因此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時,不僅有能力從事目前工業設計領域中最主流的產品設計工作,其他同屬設計領域的行業類別選擇亦相當多樣,舉凡:視覺傳達設計、多媒體設計、產品行銷企劃、產品開發研究、設計整合管理、環境設計、包裝機構、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領域,皆能使本系所畢業生一展所長,學以致用。

建築系

TEL:04-23590263

建築系網站

1960  建築學系成立

1980  建築研究所碩士班成立

 

東海建築系的目標是培育以「人文」(Humanity)與「創新」(Innovation)為核心精神的建築設計與研究人才。

目前全系分為大學部、碩士班A、B、C 組共四個學程。大學部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人文素養、自由風格,且有獨立創作能力,對未來環境有理想、有擔當的建築專業者。碩士班A組之目標是擴大延續建築專業訓練,培養城鄉環境規劃設計與研究人才。碩士班B組之目標是以大學非建築系畢業生的個別背景與特質為基礎,提供建築專業之完整訓練。碩士班C組之目標是以理論性的建築設計訓練為主要方向,目的在培育前衛性的建築設計人才,期能立足本土,關懷亞洲,對話世界。

發展沿革

本系成立於1960年。由陳其寬先生擔任創系系主任,後經胡兆煇先生與漢寶德先生擔任系主任,深感四年無法完成良好的建築設計教育,經多方努力,於1974年經教育部核准,改為五年制,稱為「建築學系」同時改授「建築學士」學位。碩士班於1980 年成立,為繼成功大學之後在台灣設立的第二所建築碩士班,即為現在碩士班A組。1992年,開始招收大學非建築系背景之畢業生,研讀年限一般為三至四年,即為現在碩士班B組,畢業後同樣授與「建築碩士」學位。1995年下半年系所合併。 2000年,成立設計創作組,即為現在碩士班C組。

特色

(一) 小而精緻的教學課程

建築專業是綜合性的學問,而且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學不能局限於知識的累積,還要有生活的教育及精神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希望老師與學生有最多互動的機會,所以東海建築系從創系以來一直堅持小班制。由於這樣的堅持,大學部每班的人數控制在35人左右,專任老師與學生的比例控制在1:15到1:18之間。而每週至少12小時的設計課,師生比更是維持在1:8到1:10之間,因此我們每位學生與老師互動學習的機會遠比其他學校的建築系多。優秀的師資更是東海建築系的特色。長年來我們不斷網羅、聘請經過國外設計思想薰陶,設計能力卓越,對於設計教學有獨特見解的建築新秀。系上的老師也努力在發掘台灣當代建築與都市的問題,並試圖提出創見與作法。將國外最新的設計思潮引進,加上深入本土文化之探索與當代生活結合的課程設計,造就了東海建築人在建築設計上特別突出的成績,以及在社會上的傑出成就。

 

(二) 以人文與創新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我們不認為建築只是純粹的造型藝術,也不認為建築只是刻板的建築工程。我們希望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能完成建築工程之需求外,還擁有人文精神,具備藝術涵養。在這方面,除了東海大學的環境蘊含深厚的人文氣息之外,更提供傲視他校的人文課程可供本系學生選修。在本系的課程中,我們有全國同科系中最多的人文課程,如各類的建築理論、環境行為、建築史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東海建築雖然深受西方設計思想影響,卻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究台灣傳統建築的科系。 從民國58年的台灣傳統民居調查,60年的傳統建築勘查,及其後的板橋林家、台南古蹟、鹿港古風貌研究等,已累積相當數量的本土建築史料。近年又拓展日治時期之建築調查研究與再利用規劃,例如鐵道建築、台中州廳與台中酒廠。在西方大量而先進的設計思考背後,我們提供了厚實的東方建築內涵,務求讓學生自然融合東西方的文化,進而養成全新的世界文化觀。

 

(三) 培養對未來環境有理想有擔當之建築師

自本系成立後,東海建築逐漸成為台灣建築的領航者,在課程的設計上,除了部份訓練學生團隊合作之課程外,我們以大量的時間要求學生獨立作業,強調每個學生對事物的獨立思考、建築術的實踐,以及造型美學的創新,而老師們則從旁引導,培養其個人獨特且合理的創作風格。 也因此東海建築系的畢業學生,都能以其獨特的思考,在社會上發展全新的創作。現今社會多位新銳建築師,如姚仁喜、簡學義、黃聲遠、胡碩峰、龔書章、黃明威…等等,皆畢業自東海。此外,東海建築系重視理想、探索、論點,提供學生無拘無束的思考環境,所以我們有最多的評圖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上台表現作品,呈現多元的評圖經驗。在與評圖老師的對話中,不斷挖掘、探索各種未來的可能。因為我們堅信,每個學生在15年之後將成為社會的菁英,我們不只希望學生能解決目前的問題,更希望15年後能夠在社會上發揮力量,帶動整體建築與都市環境的改進。

 

(四) 設計方法與創意的帶動者

早期東海的老師群帶領台灣建築界從工程的領域進入人文的思考,並融入新的技術。例如首棟薄殼建築的興建、舊建築系館、藝術中心、特種三絞拱的應用(體育館),使得東海的建築相當程度帶動當時的建築潮流。其後,漢寶德先生提倡的新教學系統與方法、合理的設計原則、建築的精神向度、建築與文化,與當時的老師群所帶動的設計方法、行為因素,及近年來的後現代主義、現象學、解構學、本土建築之現代化、環境與事物之轉化、及空間形式之辯證,均相當程度帶動建築界及建築學界。而今,在不斷創新的設計教學之外,我們每個禮拜舉辦一至兩場的講演,邀請知名的國內外建築師、其他領域的藝文工作者,與本系師生分享心得,密集地為本系注入最新思維。每學年,我們也都會邀請國內外知名的學者、建築師,從事短期的訪問交流與設計工作營。在本系安排好的課程之外,不斷地提供各種新的刺激,讓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保持在時代的最前端。

近年舉辦之重要學術活動

(一)漢寶德、陳邁 國際建築講座:

2004.09.25-美國普林斯頓建築學院院長Stan Allen主講
2005.05.28-29-日本建築名師伊東豐雄Toyo Ito主講
2006.04.01-英國UCL巴特雷建築學院博士班主任Jonathan Hill主講
2007.12.15-16-為賓州大學設計學院講座教授Mr. Cecill Bolmond主講
2011.4.9-英國建築師楊經文主講
2015.3-6月-系列演講,智利Pezo von Ellrichsausen建築事務所Pezo Mauricio & Sofia von Ellrichshausen、挪威TYIN Yashar Hanstad、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系教授Jenny Sabin

(二)國際研討會:2009冷戰結構下東亞地域主義建築國際研討會、2012建築&都市參數思考與創作國際研討會、2014年文化資產青年論壇暨國際工作營、2017第十七屆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學術研討會。

(三)東海建築在羅馬異地教學計畫:從2006年起,每年暑期舉辦,至今已舉辦12年。

(四)姊妹校交換:目前與系上簽約進行學生交換學習的姊妹校有Kamla Raheja Vidyanidh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India、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Thailand、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Silpakorn University, Thailand、 CEU Universidad San Pablo, Spain、Politecnico di Milano, Italy、Universita Iuav di Venezia, Italy。

(五)海外實習:本系優秀學生前往海外建築師事務所、機構進行實習,增廣見聞之學習計劃。此計劃過去曾陸續推薦學生至荷蘭MVRDV、英國Crab(Peter Cook)、英國TonkinLiu Architects、德國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cts(林友寒)、日本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隈研吾、團紀彥、石上純也、藤本壯介、平田晃久、吉村靖孝、菅原大輔、畝森泰行、田井幹夫等國際知名事務所實習。

(六)國際設計工作營:倫敦大學巴特雷雙馬組數位建築設計營、橫賓大學建築研究所(YGSA)建築工作營、印度孟買大學KRVIA建築學院共同設計課、昆明理工大學建築系共同設計課(已持續10年)、「亞洲城鄉與建築論述平台」工作營暨論壇PAAU(已持續5年) 、比利時魯汶大學暨聖尼可拉斯聯合建築學院布魯賽爾分校 (KULeuven/LUCA)建築工作營、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建築系聯合設計課程、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舉行針對食物文化與環境地景作為探討議題的建築工作營、日本九州工業大學德田光弘研究室+SDM跨領域學程建築工作營、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聯合設計課等。

音樂系

TEL:04-23590220

音樂系網站

1971  音樂學系成立

1992  音樂研究所碩士班成立

 

美籍傳教士羅芳華博士,於民國60年,聘請國內外菁英,胼手胝足,創立了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音樂學系,培育人材無數。

民國77年,郭宗愷博士接任系主任,成立管絃樂團,更努力擴充師資與設備,並於民國81年設立音樂研究所碩士班。民國84年,徐以琳博士接掌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本著培育具實力之演奏、演唱及作曲者之宗旨,以健全的教育體制使學生發揮個人音樂潛能,並致力於促進國際音樂及學術交流。民國86年,馬邁克博士接任系主任,在加強軟、硬體設備及現代化教學上努力不懈,又成立音樂系發展基金。民國88年,羅芳華博士再度接掌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致力於籌募經費興建新系館暨音樂廳,期使藝術的創作與傳承,能在系統化、專業化的環境中順利茁壯。民國93年,陳思照副教授接任系主任,持續催生新系館及演奏廳,帶領音樂系師生走出校園、進入社區,推廣音樂文化。目前已有29屆畢業學生,人數達六百餘位,大學部在學學生人數為100餘人,碩士班人數約50餘人。

研究所碩士班

本所成立於民國81年,以培育高層次之演奏、創作及專業教師為主旨。主修範圍包括鋼琴、聲樂、管樂、絃樂、作曲、電子琴、指揮(合唱指揮及管絃樂指揮)共計七組。一方面繼續加強研究生獨奏與合奏之專業演奏技術及創作技法外,更注重深厚之音樂理論和中西音樂風格的研究,以臻高層次之創作及表演藝術境界。除充實現代電腦音響科技與創作潮流,亦著重中西音樂文化之研究。

發展方向

培養學生專業演奏(唱)之能力。

奠定學術研究之基礎,充實理論、音樂史、曲目風格之知識。

訓練音樂創作與自我表達能力,以達完美之藝術境界。

訓練學生應用現代科技於音樂演奏、創作及教育。

聘請具有優異的專業演奏能力且學術研究有成之師資,增進教學專業化、多元化。

特色

師資陣容堅強,專任教授多數擁有博士學位,教學及演出品質優秀。

專任教授多住校,隨時親切輔導學生課與生活需求,師生感情融洽。

健全教育體制,課程分組內容豐富,協助學生發揮最大音樂潛能。

採精緻小班制,大學部每屆學生不超過25人,研究所每屆不超過2人。

在校同學參加國內或國際比賽均名列前茅,表現優異;畢業系友以專業實力及努力精神,在國際間獲得肯定。

管絃樂團、管樂團、歌劇團、聖樂合唱團、電子交響鍵盤樂團及打擊樂團提供同學大型演出經驗,曲目豐富具挑戰性,每年固定赴各地巡迴演出。每學年固定舉辦百場以上音樂會。

演奏廳(芳華廳)於民國85年3月啟用,備有史坦威鋼琴及YAMAHA鋼琴。

每年夏季舉辦國際音樂節,聘請國際馳名音樂家授課及舉行音樂會,提供國內音樂教師及同學更多進修的機會。

定期邀請國際與國內知名演奏家至校內演奏、演講、座談與示範教學,提供觀摩與相互切磋之學術環境。

校內圖書館資料豐富,音樂書籍、音響設備完善,中西文圖書約62萬餘冊,期刊、CD、錄影帶種類繁多。

本校與9個國家,50所大學簽訂學術合作協定或締結姊妹校,經常交換師資,鼓勵師生赴國外進修,定期提供學生出國留學機會與資訊。

樂團

【東海大學音樂系管絃樂團】

1988年,在郭宗愷博士的大力催生下,音樂系成立了管絃樂團。不僅給中南部的習樂者打了一針強心劑,也提供學生更多的樂團實務經驗。

1996年1月,在國家戲劇院演出莫札特的歌劇「魔笛」,成為國內第一個進入國家戲劇院演出歌劇的學生樂團。同年的3月,再次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專題音樂會~柴可夫斯基之夜,並有本系三位俄籍教師擔綱演出,使音樂會傳達出俄羅斯的特殊風情,並於2005年由大師陳秋盛客席指揮,擔任小提琴家林昭亮獨奏會之協奏曲演出。

東海大學音樂系管絃樂團成立至今,歷經林文也、亨利.梅哲、涂惠民、郭宗愷、麥加樂、莫拉耶夫、莊舜旭等指揮。1998年起,在指揮鍾安妮博士接手下,樂團不斷在曲目拓展及練習方式上精益求精,演出場次及品質激增,獲得專業人士一致的讚賞。

 

【東海大學音樂系聖樂團】

東海聖樂團創立迄今,不僅為校際社團,更經常對外演出。四十年中不斷受鄭得安教授、米威廉夫人、羅芳華教授、Mr. William Zimmerman、林芳謹老師、Mr. Akos Papp、丁晏海老師、麥家樂老師、沈新欽博士、梁秀玲博士、莊舜旭博士以及目前鍾安妮博士等的澆潛,有其深厚的基礎。

 

【東海大學音樂系管樂團】

東海大學音樂系管樂團成立於1990年,成立之初由本系戴念平教授(Dr. Dannenbring)所指揮帶領,團員皆為本校音樂系之學生。創團至今,每一學年都有固定的巡迴演出,足跡遍佈西台灣。

1999年9月,本團在歷經十載戴念平教授的指導後,更特聘自美國曼哈頓音樂院畢業的許榮富老師來帶領本團。經過許榮富老師多年來的指導,目前本團的特色趨向以輕鬆活潑,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曲目為主。2000年的元月及六月初,本團更在本系音樂廳及台北新舞台演出,皆深獲系上多位教授老師及各界人士的佳評。管樂團持續秉持著推廣大學音樂欣賞風氣及推動國內管樂風氣的理念,而使每一次的演出不僅能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情操,更能增加彼此學習觀摩的機會。

 

【東海大學音樂系歌劇團】

1985年起由陳思照老師擔任導演,與全系所歌劇組學生共同演出相當多齣著名的歌劇,歷年來曾經演出「阿毛與國王」、「女人皆如此」、「魔笛」、「費加洛婚禮」、「糖果屋」、「俏管家」、「蝙蝠」、「劇院經理」、「可愛的牧羊女」及多次歌劇選粹,並至國家劇院、城市舞台、各地文化中心或校園巡迴公演,頗受好評,演出邀約不斷。

歌劇團歷年來均以推廣歌劇藝術,親近普羅大眾為主要目的,除保留原文詠嘆調的經典唱法,並以中文台詞使觀眾更加融入劇情起伏。學生藉由排練與演出的機會及經驗,增進舞台表演與肢體動作的訓練。

 

【東海大學音樂系電子鍵盤管絃樂團】

自1992年,郭宗愷博士在東海大學創組了電子鍵盤管絃樂團,隨著音響科技長足的進步,在十多年的實驗及研發後,這種新的音樂演奏媒體,已漸臻實用。電子琴及鋼琴主修的學生,因此獲得了許多合奏的機會與樂趣,學習到前人所未經驗過的音樂風格與曲目。

電子鍵盤管絃樂團經常在國內外各音樂廳演奏,包括台北國家音樂廳,及數度應邀至日本東京演奏;演奏的曲目包括各類管絃樂曲、協奏曲、歌劇、合唱曲等等。這種新的演奏媒體,開拓了新的合奏領域,也充實了音樂教育的內涵。

 

【東海大學音樂系打擊樂團】

2005年新成立打擊樂團,在系主任陳思照副教授的催生之下,由蔡哲明老師率領擊樂組學生於路思義教堂舉行創團首演,迴響熱烈。

景觀系

TEL:04-23590417

景觀系網站

1981  園景學系成立(1989年更名為景觀學系)

1991  景觀研究所碩士班成立

1997  設立碩士學分班(推廣部)

2006  設立碩士在職專班

2017  新系館落成

.

景觀學系即歐美各國通稱之景觀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它是一門高度科技整合之學科,其目的在追求創造人與環境間之和諧,訓練實質環境規劃及設計之長才,使人類的生活環境–無論都市或鄉村–都能更加舒適化、有機化與美化和永續發展。其相關學科包括環境規劃、生態保育、環境復育、公園綠地與開放空間設計、遊憩區規劃開發設計、都市設計、庭園設計、建築、土木、景觀生態學、園藝、經濟、社會與心理…等。

 

有鑑於臺灣地區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導致使各項環境資源之過度開發與相關環境問題隨之而起,人與環境之間的衝擊日益增加,為因應社會整體對環境資源規劃設計及保育、復育等專業人才之需要,東海大學乃於民國70年成立園景學系,並於民國78年正名為景觀學系,以舒緩社會對景觀專業人才的需求;為求更深入探究景觀專業知識,本校於民國80年正式成立景觀學研究所,以致力於培養具國際水準之景觀專業人才;民國86年成立景觀學系碩士學分班,以期協助國內景觀界提升及發展有關景觀之研究、規劃設計、經營管理及決策水準素質。而在世紀轉換之際,高等景觀建築教育的目標架構,將可作為未來景觀實務、理論研究與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的指導方針。在21世紀來臨之時,非常迫切需要大量的景觀師,以邁入一個由大尺度環境所構成的新紀元。因此,景觀師應該擁有更高層的景觀設計與研究之領域,故本系刻正積極籌設成立景觀博士班,以提昇國內景觀研究與教育之品質,而為國家社會培育高等景觀專業人才。

 

為強化景觀學系大學部與研究所的教學,以及系所教師們的研究,民國96年成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環境及景觀模擬實驗室」(Environmental and Landscape Simulation Laboratory),以提升數位教學品質。特別是電腦繪圖和模擬方面(Computer graphics and simulation),視覺景觀模擬及環境模擬在景觀專業領域內之重要性除突顯本系特色外,亦可配合「創意設計及藝術學院」的成立,以提供對其他相關系所在教學及研究上的支援。

 

本系103學年提出興建新系館之教學空間改善計畫,規劃增加二間大製圖室與一間多功能評圖教室,總地板面積約250坪。經學校經費補助,與各界人士(系友)大力捐款,於105年5月景觀學系「系館教學空間改善工程」正式動工,於106學年落成,提供更多教學空間,大符改善師生教學與學習品質。

師資

本系現有專任師資10位,其中副教授以上者4位,助理教授4位,講師2位,具博士學位者8位。兼任師資共有30位,其中助理教授以上者7位。本系師資分別具有美國、英國等不同國家背景,綜合各種不同的理念、教育背景與方法原理,各個學識經驗豐富並具有多年的景觀工作與學術研究教學經驗,並密切配合目前本系之教學及研究所需。

教學與課程

一、教學方向

景觀系的宗旨本在培育專業的景觀師,運用其專業知識有效地運用及維護各項資源,並以創造適於人類居住的高品質的生活環境為職志。近年來,由於科技的突飛猛進與環境問題的層出不窮,景觀師所涉獵的相關知識日益龐雜,由環境規劃、生態保育、公園綠地與開放空間設計、庭園設計、遊憩區規劃開發設計、居住區與都市設計、生態工法、生態保育…等。正因為景觀專業內涵的多樣化、景觀專業知識的範圍日益擴張,更使景觀系的課程必須多樣化與複雜化。以四年短暫的時間,如何將景觀專業知識有系統有組織地傳授給同學是本系課程安排上的一大考驗。因而在授課方式上,除強調景觀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外,並加以實習課程的實務訓練,儘可能地小班制教學,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希望經由此種方式,以期同學能在堅厚的景觀理論基礎上,建立個別發展的特色。

 

二、課程規劃

本系課程的規劃在低年級重視基礎知識的紮根,同時培養同學對景觀專業範疇與責任的認知。在高年級更加強景觀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外,並盡量輔以實務訓練,使同學能實例演練,培養己身之專業規劃或設計能力。景觀系課程規劃的主要內涵,大致分為下列五大系列:

(一)景觀學基本理論系列:此系列之課程旨在建立同學的基礎學識,以奠定日後發展景觀專業知識之基石,及對景觀專業的認知及提升自我之能力。

(二)景觀設計與植物材料應用系列:引領同學自基本的繪圖方法入門,認識基本的設計要素,設計理論等,進而設計細項的景觀設施,繼之更大尺度的基地設計。

(三)景觀工程及電腦應用系列:此系列的課程著重於培養同學對景觀材料的認識及轉化景觀設計圖於實質環境的必要工程技術,使用電腦輔助景觀設計的能力。

(四)環境規劃及經營管理系列:此系列的課程設計以景觀規劃理論為基礎,調查分析環境資源的特性,解析社會因素的運作系統,在不同尺度、不同規模與不同複雜度之環境規劃案例中,結合理論,實務操作,透過模擬規劃的過程整合所學理論,並瞭解其政治運作、法規限制、經濟效率、甚至景觀倫理關係價值的判斷。

(五)永續景觀系列:配合國家永續發展策略的需要,將導入更新課程諸如永續發展、永續景觀、生態規劃與生態設計、生態旅遊、生態工程、永續生活設計、生態城鄉與建築等。這是因應政府施政的需要,配合景觀學術發展的趨勢與潮流,重新整合的永續景觀核心課程。藉此,同學除日常課程中蓄積己身之景觀能力外,不妨就其興趣之系列課程,深入專研課程內涵及在專業上之應用,好好掌握在大學期間多方面的收消化各種課程學識,為日後研究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以期未來能幾躋身於景觀專業之林。

未來發展方向

一、 推動數位景觀之教學體系
二、 推動跨領域教學及研究
三、 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景觀學系之學術交流
四、 兩岸互動交流

儀器、設備、圖書規劃

本系設有景觀專業圖書室,圖書室為達學術資源交流之目的,採開架制度,對外開放借閱。目前是國內有關景觀設計、建築設計、施工營建、植物材料、環境規劃、環境生態綠化、遊憩統計、經營管理等相關書籍收集最齊全的圖書室,而且是提供學生及教師最周全的研究參考資料與服務的好地方。

 

本系設有多媒體電腦教室,配備有電腦 31 部、伺服器 2 部、42吋繪圖機、數位單眼相機、數位攝影機、A1掃描器、單槍投影機、實物投影機、簡報提示機、幻燈機等。教學及研究軟體方面具有Autodesk全系列軟體(AutoCad, 3DMax, Maya..), PhotoShop, ArcView GIS地理資訊系統, SKETCHUP, SPSS統計軟体 … 等 。測量儀器有水準儀、平板儀、經緯儀各六套,電子全測站、手持GPS等,以上各式設備皆可出借學生使用。「允騏數位景觀模擬實驗室」為進行相關景觀模擬研究之實驗室,配備伺服器、磁碟陣列儲存設備、繪圖工作站及高速影像倉儲管理系統,統合管理應用全台灣之空照圖與相關地理資訊。

畢業生就業市場及潛力及分佈狀況

至目前為止,景觀學系大學部有32屆、碩士班已有25屆之畢業生(共約一千八佰餘人),有強大的系友團作為職場後盾。現職其中包含有景觀建築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大學與高等學校之教師、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等,各方面的表現與成就都非常優異,一般均獲得雇主良好的評價與滿意度。配合學校就友聯絡室籌辦畢業生就業輔導研習,提供學生就業資訊。同時各大景觀公司及工程顧問公司經常於畢業前夕會郵寄或傳真徵才啟事至本系提供就業機會,且系上老師亦會介紹相關的工作機會,故本系學生未來職場出路遠景甚佳。

本系每年舉辦徵才擂台賽,搭建一個讓學生與公司的對接平台。協助大三與碩一生找實習工作,並協助大四、碩二或系友找正職工作。

此音樂劇除歌唱、表演、舞蹈之合作,並加上建築系支援數位互動光影設計,於通識中心開設六學分課程,也搭配美術系「再利用藝術專題」課,回收各種廢棄物做成舞台服裝,激發出跨領域學習之旺盛熱情。 本課群計畫於2014年獲教育部課程分流計畫補助(「綠色互動音樂劇」共同習作方案:創新藝術-設計課群先導實驗),並正申請第二年補助中。 這項表演台上台下合作之教學活力,除在演出效果更上層樓外,關於表演空間及其觀賞介面的創新研發,應能導向本學院跨設計/創作科系的習作課(studio)的創新改革,結合實作/虛擬之互動研發,以促成設計/創作學習創新發展。

因此本學程計畫提出整合調整構想。 以「舞台表演」為核心,做為一項藝術設計方案(Art & Design Project),強化表演與互動科技之整合,同時也以音樂劇為方案導向,藉由表演/觀賞介面的互動科技創新,來引導舞台表演發揮人文-科技整合之綜合表現力,並積極建立校園學習與表演職涯之銜接平台。

本學程教學宗旨以培育具有歌舞表演素養、編劇作曲、服裝道具製作、互動設計與舞台實務的人才為主,以培育表演藝術及創作實務專長人才為近中期目標,落實在城鎮與社區層級在地文化能量之提升,並以培養具有亞洲人文視野的表演藝術家與教育家為長期目標。

以音樂劇為核心的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之專業實務依台上/台下之分,由兩大部分組成,一為舞台表演(Stage Acting),另一為創作及設計(Creativity & Design),構成本學程兩大組別,包含的重點內容如下:

  1. 舞台表演組—包括歌唱、音樂、演戲、舞蹈之技能。
  2. 創作及設計組— A. 角色及服裝設計 B. 舞台道具/技術 C. 互動設計 D. 編劇。
Empty tab. Edit page to add content here.
Empty tab. Edit page to add conten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