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本校建築研究所建築設計組挑戰百隊菁英 進入2018 全球仿生設計競賽前八強

由致力於永續創新的美國仿生組織(The Biomimicry Institute)主辦的2018 全球仿生設計競賽~國際賽(Biomimicry Global Design Challenge)成績已於日前揭曉,東海大學建築系研究所建築設計組(M.Arch.AAD,丙組:國際學程),在邱國維助理教授(Dr Kuowei Eleazar-Godfrey Chiu)的跨領域設計團隊努力下,共兩支隊伍分別代表台灣團隊獲選進入總決賽以及佳作的優越成績。

 

全球仿生設計大賽入選總決賽與佳作團隊

 

代表台灣團隊的東海兩支隊伍分別是:進入總決賽的林建宏、王家熙(*MIST GENERATION + PACE);及獲得佳作的 薛印呈、鍾富山、朱慧 (*Opening) 。進入總決賽的隊伍將受邀到美國頒贈獎金之外,更獲得美國新創企業基金會全程免費培訓未來世界所需的創新設計整合技術與創業培訓!培訓期結束後,將進行總決賽10萬美金的大獎。

 

決賽作品-MIST GENERATION + PACE

 

佳作作品-Opening

 

在氣候變遷的大題下,來自各國百支菁英團隊,有從各國世界排名百大院校與優秀常春藤大學的隊伍之外,更有國家級的研究中心的隊伍,以及創新設計的私人企業隊伍角逐,競爭相當激烈!最後獲選進入總決賽的只有 8 支隊伍、3支佳作。代表台灣團隊的東海大學建築系研究所,除了獲選進入總決賽、還有1組佳作獲得國際評審團一致的肯定。

這 8 支進入總決賽的團隊來自5個國家,包含美國、荷蘭、台灣、以色列與中國。從「替代能源」、「經濟農作種植」、「PM 2.5」、「海灣生態」、「蚊蟲肆虐」、「熱島效應」等問題著眼。佳作則提出針對「洪災」與「空氣汙染」的方案。

自2015年開始,本校建築系研究所的邱國維老師,以其基督徒的信仰投身跨領域創新設計教學帶領著團隊,在建築系研究所學程開創新格局、更設立了Regenerative Earth and Anthropocene Design Studio (R.E.A.D.) 進行人類世跨域永續未來設計的研究,並同步與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Biomimicry Taiwan)並肩、投入新科技的整合設計與同步關懷全球在地人文與生命的行列,逐步開創台灣站上世界仿生設計舞台的機會。

本校建築研究所「建築設計組」(M.Arch.AAD)為英語與華語(雙語)教學之國際學程,目的在培育具前瞻性、創造力之未來設計專業與know-how整合設計之人才。誠摯歡迎加入我們的團隊,申請資格:除了具有建築設計背景之外、更開放給其他學系,如:都市設計、仿生學(Biomimicry or Biomemetics)、地球系統(Earth System)、生態學、生命科學、環境系統、環境設計、環境工程、機械工程、資訊工程或各理工科際、地質學、土木工程(具氣候變遷、再生能源、水資源、永續農業、公共工程、基礎設施規劃與設計相關經驗或主修者)、景觀建築、都市計畫等領域之學士資格者。

2018年國際賽獲獎團隊的設計說明與影片可參考連結,https://biomimicry.org/bgdc_winners_2018/

【本次參賽作品摘要】

[總決賽]
*FULL CIRCLE (美國 喬治亞理工學院) - 從水母、魚群、心臟瓣膜與海帶,找到獲取海浪動力能的靈感。

*HABARI (荷蘭 烏特勒支大學) - 受巨型植物 - 千里光 (giant groundsel)、半邊蓮 (giant lobelia)的啟發,為肯亞茶農設計防霜害的裝置。

*MIST GENERATION + PACE (台灣 東海大學) - 以海樽、白鱘、孔雀蟲、土撥鼠、撒哈拉銀蟻的啟發,進行減緩 PM 2.5衝擊的設計。

*ECONCRETE (以色列 特拉維夫團隊) - 從海潮池、岩岸與牡蠣床,找到取代消波塊、又能維護海岸生態的設計靈感。

*SOIL EROSION BY NATURE (中國 南京林業大學) - 從翠鳥第三眼瞼的靈感進行設計,希望能恢復遭三峽大壩工程所破壞之生態。

*GEN-RAIL (美國 加州州立大學) - 從蟑螂、禿鷹翅膀與鍋牛殼上,找到收集高速公路風力能的靈感。

*UPOD (美國 紐約州康乃爾大學) - 從野狸藻植物的靈感,設計降低蚊子幼蟲數量的方式,解決因氣候暖化逐漸失衡的蚊蟲孳生。

*PHALANX INSULATION (美國 加州州立大學) - 從駱駝、小麥與白蟻窩,設計無需電力、都市降溫的隔熱裝置。

[佳作]
*BUBA (墨西哥) - 從紅樹林、仙人掌、人體喉頭蓋的靈感,設計減緩暴雨淹水的裝置。

*The Avian Smog Mask (美國) - 從鳥類呼吸系統與美國牛蛙身上,找到新式口罩的靈感。

*Opening (台灣 東海大學) - 從楓樹、鯊魚、蜻蜓、座頭鯨、貓頭鷹等身上找到設計靈感,減緩室內空汙。​

出處聲明:新聞稿內容感謝Biomimicry Taiwan的原文稿翻譯與提供。

 

 

原新聞稿連結:http://t.cn/RdghFbH

美國原稿連結:https://goo.gl/4vMGfX


文化部修正「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修正「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應記載事項第四點、第六點、第七點

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自 101 年 6 月 29 日公布施行。觀賞藝文表演活動為國人休閒娛樂活動重心之一,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研訂之主要目的,在維護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定型化契約之平等互惠,針對現今藝文表演票券之主要消費問題預先進行重點規制,以提升消費者對於整體藝文環境之信賴,藉以促進我國藝文表演產業之健全發展。
考量現今藝文表演產業多元發展,票券型態及退換票方式亦多樣化,藝文表演票券之消費糾紛有日益增多之勢,基於輔導及扶植文化產業之立場,檢討各項措施,爰修正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第四點付款方式、第六點退、換票機制與第七點票券毀損、滅失及遺失之入場機制相關規定。

 

點擊下載更多資訊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藝文展覽空間管理使用須知」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藝文展覽空間管理使用須知

中華民國 107 年 4 月 訂定

一、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以下簡稱本館)為鼓勵藝術文化推廣,提供民眾優質展覽空間與建立展場良好管理使用制度,特訂定本使用須知。

二、 本須知所稱「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藝文展覽空間」係指位於林安泰古厝本體建築左護龍 3 間廂房,約 40.5 平方公尺、12 坪(詳見平面圖),可供展覽使用之場地。

三、 本展場之使用用途,以公益、文化、社教等非營利展覽為優先,如同時段有二個以上申請者,以先申請者優先使用。

四、 本展場展示期間為本館上班時間:週一休館,週二至週日對外開放時間為上午 9 點至下午 5 點(民俗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休館)。

五、 每位申請人申請檔期最長原則以 2 個月為期,若經本館同意,得視實際情況調整之。

六、 預約本展場使用時間,請於預約使用日 30 日前,提出正式申請書,依收件時間順序辦理審查。

七、 本展場提供掛畫器(20 組),如有立體展品須放置,本館不提供展櫃,由申請人自行準備。

八、 申請展覽者須先向本館填具「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藝文展覽空間參展申請書」(如附件),經本館審核同意後,以無償方式提供展示;展示結束後,再將其作品全數收回。

九、使用本展場辦理展覽,除上開規定外,並應遵守下列事項:
1.展品之裝框、包裝、運送、運輸、展覽期間的作品保險,由申請人負責,本館不負任何賠償責任。
2.本展場不提供展覽期間清潔服務,申請人應自行維持展間清潔,展覽期間及工作人員所產生之廢棄物,應自行處理。
3.場地佈置包含佈展、撤展人力及展示設計,均由申請人負責。
4.作品有違背國策及善良風俗等情事,本館得拒絕展出;若有侵權行為,由申請人自行負責,本館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5.申請者若需自行印製文宣,其資料內容須事先與本館商議。
6.展覽不得以破壞歷史建築之方式進行施作,搬運物品不得以拖、 拉、推等方式造成地板損傷,展示空間不得堆放雜物,架設電源線時應確實固定,禁止使用可能造成殘膠之膠帶,且不得改變展覽場地之設施,若有損壞時,應負修繕之責任。
7.現場不得陳列與展出無關之其他物品。
8.不得有危及展覽空間及參觀民眾安全的展示,若有該項顧慮時,本館得結束該項展示。
9.展覽期間現場禁止任何標價或商業行為,否則立即停止展出,並永久取消展覽資格,被取消展覽者之一切損失由申請人自行負責。
10.展覽結束時應於展覽結束後一日上午撤展,展品必須於撤展時立即運離本館,本館不負保管責任。
11.申請人如果無故不履行以上所載之規定,本館有權立即停止該項展出。
12.展覽期間若辦理茶會活動,請由參展者負責佈置,不得使用高分貝音樂、瓦斯鳴笛、避免產生噪音,茶會結束後,由參展者自行清理回復原狀。

十、本須知若有未盡事宜,依本館其他規定辦理。

十一、 本須知經本館討論通過後實施,修正、廢止時亦同。

點擊下載更多資訊

點擊下載展覽空間申請書


本校美術系學生 奪「海峽兩岸文創旅遊商品設計大賽」一等獎

為推動大陸貴州省旅遊文創產業發展,多彩貴州網訊於106年8月10日至20日舉辦「兩岸藝緣·牽手貴州」首屆海峽兩岸文創旅遊商品設計大賽,並邀請貴州及臺灣兩地80名青年文創設計師,主題圍繞著貴州元素,進行為期10天的文創設計比賽。最後,由本校美術系學生鄭宇倫的作品《蝶母之鄉》獲得一等獎。

比賽分為傳統工藝品展示、文創設計及「貴州民族文化探索行動」採風三大部分,過程中,貴洲和臺灣的80位青年設計師聯合組隊,兩岸交流,共計57件個人作品和9件團體作品,包含生活美學產品、創意民族工藝品及特產伴手禮等。

美術系學生鄭宇倫表示,在貴州雖然短短十天,卻有機會能夠進入苗寨采風。有兩個挑戰,一是因為十天內大約只有四天能創作需要密集思考與製作,二是因為本次比賽並非單純藝品的創作,更多要思考傳統工藝如何變成大眾能接受的旅遊文創商品。因此製作了兩件作品,一是以貴州當地的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為引創作藍蠟染山水掛軸。二是以當地苗族人類起源故事,蝴蝶媽媽為引將傳統圖騰結合自己擅長的技法製作絲巾。從在貴州降落、苗寨采風,一路上自然風光、人文薈萃都再再讓我體現當地人們對大自然的喜愛,成為我創作的元素。


本校數創學程周忠信主任 數位結合藝術-創新計算美學展

青花瓷又稱青花,始於榮耀大唐,在文藝盛興的明代發揚光大,歷經千年歲月,迄今仍綻放著含蓄的美。世間萬物都可藉由丹青妙筆勾勒於上,玄藍中帶些沉穩但又引人浮動。東海大學數位創新碩士班主任周忠信教授,則進一步將數位科技結合傳統青花藝術,創新出計算美學(Computational Aesthetics)的設計作品,並於106年9月19日至22日在臺中市政府豐原陽明大樓展出。

計算美學是近年來視覺藝術的重要發展趨勢。美國普林斯頓藝術史博士史普拉特(Emily L. Spratt)認為將人工智慧運用於藝術創作,是極具創意的前瞻作法。有如五百年前油畫技法的出現,創造出新的視覺藝術。同樣地,數位科技與人工智慧的結合,勢必再次對藝術創作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現場參觀人潮

現場參觀人潮

 

數創學程團隊

數創學程團隊

本次創新計算美學展出的數字青花作品,皆運用由周教授團隊自行研發的「智慧水墨app」及「青花AI」等創新數位技術。其中「傳唱東 海」是以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為主角,並由「智慧水墨 app」在學習 水墨畫風後自動生成的作品。除呈現原本路思義教堂的莊嚴宏偉外,更增添了數位水墨的全新藝術感受。另外一幅作品「樹梢台中」,則是運用人工智慧軟體-「青花 AI」所自主創作。從東海大學的樹梢隙間 望向台中市區;從近景的茂盛樹海、至繁榮的高樓林立、闊及天空的積雲翻滾。「樹梢台中」應該是全球第一幅由人工智慧自主創作的青花作品。

 

現場作品

現場作品

 

此次展出的作品共計八幅,除了上述「傳唱東海」及「樹梢台中」外, 尚包括「天際七期」、「天青煙雨」、「雲捲宿墨」、「青瓷葉影」、「盤寫 青花」、以及「編碼青瓷」。這些作品同時運用由周忠信教授團隊所自行研發的 eMOCube 賦予作品情緒。eMOCube 會將人們的七種情緒透過光影方式呈現。光的變化結合青花作品,除創造出計算美學的藝術價值外,更可對人們產生撫慰、安定、激勵、愉悅、放鬆的藝術療癒效果。

這次展出的數字青花作品,除做為計算美學的前沿探索外,亦獲得許多建設業及百貨業的好評與關注,希望有機會能再邀請周忠信教授舉辦個展。另外有些企業則在洽談,為其量身打造專屬的計算美學裝置藝術作品。透過置放在開放空間中,讓員工既可獲得美的薰陶,又能經由藝術撫慰員工,實為一舉兩得之作。

 

記者訪問數創學程主任周忠信

記者訪問數創學程主任周忠信

 

東海大學結合數位與創新,提供台灣第一個數位創新碩士學位

運用數位科技創新服務,跨界協助傳統產業服務化、生產智慧化,同時結合文化創意與使用者經驗設計於產品設計,是未來各領域的主要發展趨勢。因此東海大學於2015年正式創立台灣第一個數位創新碩士學位學程,招收來自各領域學生,畢業學生將可取得數位創新設計碩士學位。成立三年來,成果豐碩,學生自行開發之APP、創新計算美學展等,皆吸引多家媒體報導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87430

https://video.udn.com/news/48485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_cr4u1ZWVs

https://udn.com/news/story/7325/2711154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9776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_bLmO9oToc&t=98s​


本校工設系表現亮眼 再度獲得2017 Reddot及IF設計大獎

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 Design Award)與德國iF、美國IDEA、日本G-Mark並列為世界四大設計競賽,每年都是全球設計菁英必爭之地。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素有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2017年全球共54國、超過4700作品參賽,240件作品獲得設計概念獎、43件最佳獎(Best of the Best),工業設計系四年級學生王于齊、黃羽蔓,已連續三年獲得紅點設計大獎,,今年更以「Bamboodia」作品獲紅點設計最佳獎(Best of the Best)及2017 IF Design Talent Award,表現亮眼。

「Bamboodia」針對柬埔寨地區,因為戰爭遺留下來的地雷,導致當地的青少年誤觸造成傷殘,使用當地盛產的竹材,設計成低成本的義肢。腳踝部分運用竹材極佳的彈性,結合人體骨骼弧度的外型,行走上較不費力相對較舒適。包覆殘肢的承筒運用熱塑塑膠的材質,使用者自行加熱軟化包覆成合適形狀。比起傳統的客製化義肢,Bamboodia能透過大量製造來降低成本。作品在材料的選擇考慮情感層面,體貼使用者的心情,展現對人文的關懷。

 

工業設計系四年級學生王于齊、黃羽蔓。


本校首屆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揭牌 培養表創人才

本校首屆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揭牌  培養表創人才

 

本校第一屆的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本學年正式上課,106年9月26日舉辦「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揭牌儀式,典禮簡單饒富創意,由該學程的學生以舞蹈及吟唱歌曲揭開序幕。

 

東海大學創校已逾一甲子,培育出各領域的專業優秀人才,辦學口碑深受各界讚許,隨著社會發展、大眾越來越重視美學及藝術的內容涵養,東海大學也將人文及藝術美感養成融入課程及發展面,目的是為了培養全方位型的人才,並透過創新、新創的教育思維與精神,推動學生多元文化及專業領域的宏觀視野,中部地區的表演藝術及創作學程因此產生。

 

揭牌儀式表演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學程學生開場演出

揭牌儀式表演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學程學生開場演出

 

東海大學校長王茂駿表示,東海大學是一所具有人文藝術的綜合大學,上學年已邀請三位駐校藝術家及一位駐校詩人在校園,在校內常有許多藝術方面的展覽和表演,學生若能把握機會去欣賞,個人的藝術素養可以大大提升。近年來包括有東海之貓、國王與我、白蛇傳等表演,這些劇花了很多心血籌備,一直到今年在台中國家歌劇院的音樂劇茶花女,都獲得熱烈好評,這些都是東海的特色。

 

源自 2013 年起東海大學創藝學院與通識中心開始合作辦理「數位互動音樂劇」多元整合型課群,並在每個學期末舉行全校性公開展演,獲得一致好評及肯定,更曾於 2014 年受泰國Silpacorn 大學邀請在曼谷 Central Plaza 演出「東海與國王 The King and I」,除了國外交流外,也在台灣各地包括:宜蘭童玩節、西螺小鎮藝術節、鹿港小鎮藝術節等地進行國際性公演。

 

170926

本校首屆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揭牌

 

課程理論結合實際演出,走出傳統教學場域的學習,結合實境表演場域更能培育專業表演藝術人才。首屆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陳思照教授:「藝術與生活密切相關,國內表演人才培育資源大多在北部,為使中部城市也能成為藝術人才培育基地,東海大學特別邀聘音樂劇導演黎煥雄及雲門舞集成員畢業於北藝大的李宏夫副教授,結合中部傑出團隊「大開劇團」與東海大學專任師資:蔡奇璋主任(戲劇博士)、周芬伶教授(專業作家)、高禎臨(文學博士)、徐嘒壎(藝術創作博士),及兼任專業師資:鄭月妹教授(服裝/化妝)、廖惇根(舞台技術)...共同開設表演藝術相關學程。

 

在課程設計上結合新科技與實作等,本課群計畫也獲得教育部支持及肯定,研究生們將以舞台表演與幕後製作的學習模式整合,不但培養專業能力,也訓練團隊合作,期望能孕育出表演藝術的新生代。」

 

第一屆的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本學年正式上課,今年即將邁入第二屆招生甄試,歡迎大家報名。為使學生能找到自己興趣,以音樂劇為核心,分別開拓「舞台表演組」、「創作及設計組」,並依歌唱、戲劇及舞蹈等表演技能;角色及服裝設計、舞台道具設計及互動設計等創作為兩大組別的特色,師生實際在教室授課與劇場排練及配合互動科技整合,更有效的連結校園與表演職涯的平台,未來也盼望提升城鎮與社區層級在地文化能量。

 

東海大學校長王茂駿(右三)與首屆表演藝術創作學程師生合影

東海大學校長王茂駿(右三)與首屆表演藝術創作學程師生合影